[新聞稿] 工人異化成機器:富士康的軍事化管理

台灣「鴻海精密工業有限公司」旗下的富士康科技集團,是世界領先的電子製造商,根據《財富》雜誌的排名,目前為全球500強企業中的第112位。如今,富士康在中國內地的工人高達90萬,更有意在2011年底前將員工數目增加至130萬。市場研究公司iSuppli指出,2009年,富士康的盈利是全球電子代工行業的44%。iSuppli估計,在2011年,富士康將獲得行業一半的收入。儘管毛利率下降,富士康的業務一直在增長。這意味著富士康是靠壓低勞動力成本以保持其競爭力。

低工資、超時工作和高壓管理之間有密切關係。除了倡議人性化的管理政策外,大學師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(SACOM)期待富士康進一步提高工資,因為它新的底薪仍低於我們主張的生活工資標準。管理層還承諾,全中國的生產廠房都會有工資增長;但富士康並未透露加薪細節。起初,SACOM對此加薪安排存有厚望,希望工人將減少工時,同時獲得足夠的工資,緩減工作壓力,並享有他們應得的休閒權利。然而,讓人憤怒的是,直到10月中旬,富士康仍未通知工人相關的細節,工人亦不了解工資增長的政策;同時,公司的管理方法亦有沒有結構性的改革。

而富士康以外,給該企業下訂單的電子品牌,例如蘋果(Apple)、諾基亞(Nokia)、惠普(HP)、戴爾(Dell)、索尼(Sony)、索尼愛立信(Sony Ericsson)及摩托羅拉(Motorola),在死亡慘劇中同樣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。所有這些品牌都以犧生工人的福祉為代價,賺取豐厚的利潤。同樣,消費者亦被眩目的廣告所遮蔽,消費著工人的血與淚。

本報告旨在揭示富士康工人真實的工作和生活條件,為工人在生活困境中的奮鬥爭取公眾的支持。企業除了應遵守法例、不侵犯工人的權利,SACOM更促請民間組織、消費者、投資者及政府部門等,共同對電子製造商施予壓力,在電子行業中提供體面的工作條件。

加薪計劃未通知工人

今年5月,當工人自殺事件達到了高峰,富士康兩次公布將會提升工資。6月第一次提薪至1200元人民幣。不久之後,富士康聲稱,通過考核的深圳工人,10月時基本工資將增至2000元人民幣。然而,直到9月底,龍華、觀瀾廠區的工人仍不知道加薪的相關細節,富士康亦沒有正式宣佈。在富士康工作滿3個月的工人可參加考核,然而,許多資深的工人並未參加考試。因此,工人只能夠從他們11月所發放的10月工資條上,得知他們加薪的情況。工友間只能互相流傳著各種傳言:有工友表示只有「績效評優、特殊工站、年資滿半年並對公司有特殊貢獻的工人」才會提薪,也有工友認為未必所有員工的基本工資都能漲到2000元,有的可能只能漲到1600、1800元或1940元。

基本工資遠低於生活工資

富士康管理層指出,提升工資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企業的工人流失率。換言之,其目的是穩定職工隊伍。富士康以最低工資為工人底薪標準,並不足夠讓處身深圳此物價高昂的城巿的工人,過上溫飽的生活。根據SACOM以「恩格爾系數法」就生活工資的計算,2010年,在每月食品消費約613元的深圳,若以恩格爾系數為0.5、每一就業者贍養系數為1.87計算,每月最低生活工資標準應為2293元[1]。以同樣方法推算,富士康所在的4個城巿的生活工資如下:

天津 武漢 杭州 崑山
人均月食品支出 / 元 450.42 469.14 581.15 534.96
月生活工資 / 元 1684.5 1754.4 2173.3 2000.5
巿最低工資 / 元 920 900 1100 960
富士康(員1級)目前工資/元 940 950 1250 1110

顯然,前線工人的基本工資不足以他們在城巿維持體面的生活水平。在杭州,基本工資和生活工資之間的差距是923元,而天津,武漢和崑山的基本工資亦遠遠落後於生活工資。工人在消費高昂的城巿,以捉襟見肘的工資過活,生活壓力是極其巨大的。

[按此下載報告全文]